人身险行业业绩扫描:2022年近七成公司净利下滑 头部机构马太效应持续-天天报道
当前,各人身险公司已陆续完成了2022年业绩披露。
从整体业绩看,人身险行业2022年整体面临经营压力。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共有61家传统人身保险公司做出2022年业绩公示,其中42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25家公司归母净利为负、12家公司连续两年未实现盈利。
负债端,原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全国各地区共实现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4519亿元,较2021年的23572亿元增长4.02%;投资端,受资本市场波动及地缘冲突影响,2022年保险资金的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为3.76%,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83%。
(资料图)
产品结构方面,人身险机构销售方向以传统型终身寿险为主,年金险、分红型两全险及重疾险为辅。据统计,61家人身险公司中,共有45家公司销售量前三险种涉及终身寿险、38家公司涉及分红型两全险、21家公司涉及年金险、12家公司涉及重疾险。
行业趋势上,人身险公司马太效应依旧强劲,行业收入主要集中在头部公司,部分中小型保险公司面临偿付压力。
其中,A股及H股10家上市保险公司旗下的7家人身险公司(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太平人寿、人保寿险、友邦人寿)共揽原保险保费收入17376.47亿元,占行业比重达50.74%。中小型保险公司中,共有华汇人寿、中韩人寿、合众人寿等7家公司2022年偿付能力未达监管要求,中华联合人寿等17家公司曾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补充资本。
马太效应持续
2022年,受疫情之下展业困难、代理人清虚等因素影响,人身险行业的保费普遍承压。
原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46957亿元,对比2021年的44900亿元增长4.58%。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4519亿元,较2021年的23572亿元增长4.02%,增速低于行业整体。
多位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指出,展业困难、代理人队伍数量持续下滑是2022年人身险保费承压的主要原因。
原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年底,全国保险公司在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执业登记的代理制销售人员共有842.8万人,2021年年底为641.9万人,而到2022年上半年仅为570.7万人,较2020年年底下降32.29%。
上述趋势同样体现在上市保险公司的年报中。记者统计发现,2020年至2022年,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中国人寿、人保寿险、新华保险、太平人寿5家机构个险渠道代理人数量已由2020年的380.33万人降至179.84万人。2021年及2022年的降幅分别为37.41%及24.45%。
困境中亦有机遇。
从保费变化趋势看,2022年,不少中小型人身险公司抓住机遇,通过打造优势产品在负债端实现突破,收获大量保费。数据显示,61家人身险公司中,2022年保费增速达到20%以上的公司共有19家,且均为中小型保险公司,所售产品以终身寿险、年金险、分红险为主。相较之下,A股及H股10家上市保险公司旗下7家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与2021年基本持平。
但值得一提的是,从保费规模看,人身险行业的马太效应依然存在。原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寿险保费收入共计24519亿元、意外险1073亿元、健康险8447亿元,7家人身险公司占行业比重达50.74%,相较2021年的52.28%虽有所下滑,但依然严重。
资产负债不匹配
负债端,人身险行业虽整体实现了4.02%的原保险保费增长,但从整体盈利能力看,各人身险公司仍面临较大挑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共有61家传统人身保险公司做出2022年业绩公示,其中42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25家公司归母净利为负、12家公司连续两年未实现盈利。
记者注意到,2022年,受资本市场波动、地缘政治冲突等方面影响,人身险行业整体投资收益水平不佳。据原银保监会披露,2022年,保险资金的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为3.76%,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83%。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披露投资收益率的人身险公司中,非上市险企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仅达1.76%。
同时,记者注意到,2022年内,不少中小型保险公司通过销售增额终身寿险等高定价利率产品吸引消费者,实现负债端的保费规模突破。有保险代理人对记者表示,2022年年中,公司所售增额终身寿险利率可达3.9-4.25%;2022年年末,原银保监会下发风险排查通知后,相关产品最高利率仍可达到3.49%。
但利率下行背景下,短期内,高利率产品有利于增加人身险产品竞争力,可使其在与大额存单、定期存款等储蓄类产品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保险公司负债端积累大量保费;但长期来看,保险公司若无法在投资端寻找到合适的优质标的,保证5%以上的投资收益率,则极有可能产生利差损,不利公司经营。
2022年11月,原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近期人身保险产品问题的通报》指出,当前市场中所售多款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在设计及销售过程中存在问题,如产品条款表述不合规、利润测试的投资收益假设与经营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等。
近日,监管部门召集部分人身保险公司进行窗口指导,要求新开发产品的定价利率由最高3.5%降到3.0%,进一步控制利差损。此外,监管部门表示,将加大对费用真实性的监管力度,要求加强产品开发和销售费用管理,加强费用一致性管理制度建设。
在此背景下,部分中小型保险公司或面临转型压力。2023年,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取舍业务、良性竞争、优化业务结构,仍是中小型保险公司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
一季度业绩渐回温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23年后,人身险行业保费已呈现整体回温趋势。
2023年第一季度,A股5家上市保险公司与H股人身险业务共揽保费收入8136.0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916.81亿元增长2.77%。
从收入规模来看,上市保险公司寿险保费收入能力已出现显著分化,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均延续较好增长态势。其中,中国人寿一季度共实现保费收入3272亿元,规模远高于其余保险公司寿险收入;中国平安人身险业务(含平安健康、平安养老)同比增长达5.62%;中国人保人身险业务(含人保健康)、中国太平人身险业务(含太平养老)增速环比转正,新华保险同比微降0.18%,太保寿险保费收入依旧承压,同比下降2.55%。
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指出,当前人身险保费增速持续向好,转型拐点基本确立。从第一季度整体或3月单月看,除新华保险外均实现正增长,预计主要由需求持续旺盛、保本保收益的储蓄型业务贡献。
从新单披露情况来看,修复态势显著。2023年一季度,中国平安人身险业务个险新单同比增长10.0%至475亿,相比2022年全年的负增长已实现明显修复;同时,1-3月人保寿险期交首年业务实现9.42%增速,相比1-2月的同比减少5.3%已扭负为正。
非上市人身险公司方面,各公司偿付能力维持在稳定区间,仅有个别寿险公司存在偿付能力风险。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一季度,已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77家人身险公司中,共有76家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达监管所划定的50%“及格线”,75家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100%“及格线”;同时,另有24家人身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200%,13家人身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200%。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